回归……回归个锤子啊!
就是手机砸了也不会回归。
QQ音乐的发展计划上,肯定从来没有过“用户体验”这四个字。从来只想着扩张扩张扩张,变现变现变现,使用体验一天比一天糟。
打开音乐馆,最上面的banner都是综艺之类的广告,这也就忍了。到了最近,甚至连歌曲之间都插广告了。(在非绿钻会员用户中进行的个性化语音推介)
其实要是一两个小时的电影,或者爆火的电视剧,前面插个90s也就忍了,但是一首歌就这么几分钟还插个广告,实在是过分了。
在消费者需求意识逐渐觉醒的年代,不想着怎么吸引用户心甘情愿的接受广告信息,而是用这种强迫性的方式。用户会对广告里的内容产生一丝好感?
恐怕不产生恶感就谢天谢地了。
话说回来,不光QQ音乐的广告让人难以接受,付费同样是玩的花样百出。
前年看《头号玩家》,当反派boss说要给游戏设置青铜会员、黄金会员、清水会员的时候,全场哄堂大笑,是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是谁做过的事。
QQ音乐对这一套可谓是传统艺能了。
买数字专辑需要开绿钻,长音频听书,即使是会员也要单独付费,给你层层加码,你感觉这是个免费软件,其实下载用两天就会发现,要是不氪金,绝对会被恶心的不行不行。
占领着这么大的版权库,却做成这个样子,一手好牌打得稀烂,原因何在?
急功近利罢了。
最近它更是在积极向饭圈靠拢,推出的扑通社区就是一个劣质版的微博,可谓是不择手段。
一个音乐软件,音乐只占了四分之一的界面,另外三个分别是视频,扑通社区,而那个个人主页,你点开还能查看好友的听歌记录,也算是社交变现——简直是让人窒息了。
作为国内最大的音乐平台之一,不想着如何优化行业质量,反而一门心思向下挖掘,流量第一,这就很难不让人产生反感了。
比如网络“神曲”惊雷,是谁搞火的?整个前后好几个月,打开就能看见惊雷俩字,真是不胜其烦。
这种适合社会小青年的摇头神曲,就这么堂而皇之反复刷屏,真是让我有点想念华语乐坛曾经的黄金年代了。
再比如另一个,肖战的《光点》,抱歉我实在不想用“歌”来形容它,铺天盖地的营造声势,“一个粉丝至少买105张?”
甚至还有购买上千、数千张的。
如此丧心病狂的骗孩子钱,真是恶习的让人难以形容。
但是在这铺天盖地的骂声中,你们是不是忘了始作俑者?那些人是通过什么平台购买的?
答案是:QQ音乐。
作为一个专门做音乐的App,我想它的执行官应该不至于分不清“光点”和《my blood》以及《see you again》的区别。
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东西,硬刷上了人类历史上“非实体”专辑销量第三,竟然排在迈克尔杰克逊的《We Are the World》前面,把整个中国乐坛钉在了耻辱柱上,可能几百年都难以消磨。
这种丢脸丢到全世界的事情,肖战自然是骂声一片,但和他分成的QQ音乐,难道就无辜了?
这样丑恶的嘴脸我实在无法消受,先卸为敬了。
"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