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乃珍老师,我国有名的评弹艺术家、评弹演员、名家,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老人由于主演了1962年的那部《苏州俩姐妹》在香港、澳门和东南亚地区倍受欢迎。1963年参加中国曲艺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十一个城市,她演唱的《蝶恋花.答李淑一》、《姑苏风光》等都是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,在日本获得了空前的欢迎。这也是苏州评弹第一次被介绍到国外,在接下来的岁月当中,杨老师始终不遗余力地发展评弹,把中国的评弹艺术推向世界。
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需要一批热爱评弹艺术,又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传承下去,杨乃珍她始终关心着她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苏州评弹,一直在为苏州评弹事业的发扬与传承做着努力。她陪邻居去考试,却意外成为300名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人,踏上评弹的艺术之路。她曾为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表演评弹,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人的鼓励和关怀;她是第一个把评弹艺术带到国外的人,她在日本、澳大利亚、瑞典、新加坡等国家的表演影响经久不衰;她年逾花甲,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讲,更摘得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,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杨乃珍。
烟柳凝翠里的小桥流水,曲径通幽里的粉墙黛瓦,江南有入画之美,江南也有入耳之美,吴侬软语中的柔情缱绻(眷),苏州评弹的温情荡漾,都能让人心驰神往。作为中国最美的声音,苏州评弹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、浙、沪一带,历史悠久,清乾隆时期已颇为盛行,细腻动人,措辞曲调精巧生动,妙趣横生,被称通俗的历史教科书。这使它与百戏之祖的昆曲、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一起并称为苏州文化三绝,经久不衰。在苏州评弹一路传承的历史中,杨乃珍绝对是评弹星海中一颗闪耀的明星。她以声悦人,以情动人,又将一生所得都写入书中,慷慨传承。
1937年,杨乃珍出生在苏州虎丘山下黄桥镇畔,对于苏州人来说,评弹的魅力难以言喻。边听评弹边品茶点,乃是人生一大享受。小时候,杨乃珍经常跟着父亲去听评弹,那时候,虽有耳濡目染,但杨乃珍的心思并不全在评弹,比起台上的戏文,她更记挂书场中的茶点,酱牛肉花生米,都是她最爱的美食,走上评弹这条路对于杨乃珍来说,纯属意外。
杨乃珍她小时候跟她爸爸到书场去听书,她对这个琵琶感兴趣,女孩子抱了个琵琶很漂亮,还有原来那个四大美人,中间有一个王昭君,就是去和蕃的时候,就是出雁门关的时候,她就喜欢,有这个感觉。1956年,杨乃珍初中毕业,那时候,她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,而隔壁邻居家的姑娘却一心想当演员,刚好,江苏省苏昆剧团和苏州市评弹团联合招收学员。考试那天,邻家的姑娘有些怯场,于是杨乃珍便自告奋勇陪她一起去,好为她打打气,招考这一天,虽然是陪同别人来考试的,主考老师还是注意到了她,觉得这个姑娘气质难掩,她身材颀长,面庞清秀,一看形象就是演员的好苗子,于是,主考老师让杨乃珍唱首歌,她原本就是学校里的小黄莺,毫不怯场,落落大方地唱起了《草原牧歌》,蓝蓝的天上白云飘,歌声婉转清丽,让在场的老师都为之一振,点头称赞,主考老师欣喜地记下了杨乃珍的姓名和地址,几天后,杨乃珍收到了复试通知,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参加了复试,结果,在接下来的表演和文学知识考试中都表现很好。
她记得很好玩的,就是叫她一个大冬天,就是你从外面进来,发现你家里有股味道,就叫你做个小品,她那时候,她就很自然的就说,哎呀下雪天回来,跺跺脚、拍拍身,把门一开,哎呀好像闻到有一个味道,她自己想,发现炉子上的饭烧糊了。她就去端那个饭,结果感觉很烫,她就哎呀,就拽着两个耳朵,后来就到这里停了,那个老师就说,他说你干嘛要拽着两个耳朵,大冬天她说外面冷,两个耳朵就是最冷的,我这个手烫嘛,放在这个让它不是减温了嘛,结果老师就好高兴,后来再次考呢就是考一些文化的什么,就这么糊里糊涂就把她录取了。搞苏州评弹的人来考的人很多,结果就录取了她一个。
最终,她的邻居被淘汰了,而杨乃珍则成了300多名参考者中惟一被录取的人,苏州市评弹团给她的评语是口齿清晰,嗓音、台风俱佳。虽然杨乃珍舞台天赋已展露无遗,但她的父母还是不愿意让女儿去吃这碗开口饭,当时的苏州市评弹团团长、评论名家曹汉昌几次上门游说,苏州评弹团是国家团体,这是政府招生,评弹人是受到尊重的,杨爸爸最后提出一个要求,乃珍要跟教师的话,就要跟50岁以上的老师,曹汉昌马上答应了,于是杨乃珍一进团,就跟上了名震江浙沪的俞调弹词老艺人俞筱云、俞筱霞,成为这对兄弟搭档的学生。她坐在台下听两个老师演出听了两个多月,就是说那个琵琶才会稍微摸摸,拨几下的时候,他们就把她带上台,特别是那个俞筱霞老师,他是唱俞调,他这个俞调唱的非常非常好,就是他们评弹界都是公认的。他是个男的,看起来身高马大的很粗,但是只要他一看这个俞调,哎呀就是婉转,所以他们就给他一个外号,叫隔墙西施,就是你要隔了墙不看他的人,像西施,后来筱霞老师就一字一句、一字一句的教她,所以后来她就会唱,像俞调的代表作,像《宫怨》啊这样的、《思凡》啊这样的,就是她就慢慢慢慢把它掌握好。
不足一年时间,苏州评弹团当家说书人曹啸君一眼看中了杨乃珍,挑选她为说书下手,曹啸君嗓音圆润洪鸣,说表诙谐幽默,唱腔独树一帜,这位老师让杨乃珍对说唱艺术有了更多感悟,艺术上日趋成熟。杨乃珍立即在曲艺界崭露头角,随着知名度的逐渐提高,她甚至一度被称为江苏文化系统的三宝之一。而在她和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努力下,评弹艺术也逐步拓展到全国各地,深受各个阶层的观众欢迎,杨乃珍本人也因此受到了周恩来、叶剑英、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,一向关心文艺事业的周恩来总理甚至亲切地称她为我们江苏老乡。
他周总理有一次,手里拿了一张报纸,卷在那里,小杨小杨,你过来你过来,他说这上面有一首陈毅同志的诗,他说你拿评弹的曲调来把它唱出来,然后杨乃珍她拿了个琵琶,哎哟紧张的不得了,总理就走过来,小杨你不要紧张啊,他自己搬了一把椅子,就坐在她旁边,像那个伴奏的位置上,腿跷在那个上面,他说,你记不住我跟你提词,词在我这里,她就好不容易就把那个诗用蒋调的曲调把那首诗唱下来了,哎呀,总理高兴的不得了,你看看小杨,这个苏州评弹唱传统,也可以唱新的,他实际上是在引导她,就是告诉她这个道理,就这样就跟总理就慢慢熟了。
周总理对她充满了关心和鼓励,在几次接见中,都谆谆教导,你嗓子很好,要好好跟老师学艺,你唱的是评弹,但也要向其他剧种学习来丰富自己。在杨乃珍的记忆中,陈云不仅深爱评弹艺术,也坚持为这门艺术培养下一代,1962年,在他的支持下苏州评弹学校成立,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评弹演员的专业学校,陈云任学校的名誉校长,在戏曲界,大家亲切地称呼陈云是老听客,杨乃珍也这样称呼他,陈云对评弹艺术上的认识让杨乃珍尤其尊敬,她曾在苏州为陈云演出,期间的细节,她后来都记得十分清晰。
他们在演出的时候,那个服务员就摆了两个茶杯,摆了两杯茶在那个地方,后来那个陈云同志说,不行不利,他说,你(服务员)这个没有看过评弹,评弹要摆茶壶,为什么要摆茶壶,茶壶容量大,而且密封性比较好,她(杨乃珍)坐在书台上,那个茶冷了喝下去不好,换茶壶换茶壶,就是这样。那么他听书,真的是内行的不得了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叶剑英数次来江苏视察,听过杨乃珍的评弹之后,他立即喜欢上了这门艺术,叶剑英还亲自从北京为杨乃珍带来润喉片,他鼓励杨乃珍前途是自己奔的,还送给她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,要她熟读唐诗,不断提高艺术修养,这成为杨乃珍不断在艺术道路上孜孜求索的动力。
"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