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主对经济学常识所知不多吧。
首先,你要知道“国债”是个神马东西,它跟你想的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”里的个人举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。
美国国债简单说相当于我们的“国库券”,它既是外债也是内债,外国投资者持有就是“外债”,本国投资者持有就是“内债”。对美国财政部来说,反正都得到期还本付息,本质上没什么差别。而且,国债是由国家信用背书的,只要国家正常发展,不存在欠债不还这回事。
至于“国家信用”能不能等同于“政府信用”,要看这个国家的体制状况了。鉴于美国的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体制,政府受到国会、媒体、民间团体甚至民众个体的诸多制约。“国家信用”就应该是由全体美国人支撑的,只要科技创新不断,法制保持健全、企业家精神永存,美国国债就不可能沦为废纸。
其次,“国债”的发行,也是一种货币现象。作为经济活动的介质,当经济体量增加时,货币就相应地表现为短缺,对经济活力呈负面影响。适度的增加货币供给,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积极的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谁负责供给货币呢?当然是政府了!接下来就是货币供给成本的问题。在银本位的时代,白银的开采、冶炼、铸造成本就是货币的供给成本。当货币供给成本远小于货币实际购买力时,那就相当于隐性税收了。所以,货币发行也可以叫做”铸币税“。
等到信用本位时代,货币供给成本就是一张印刷纸的钱,再加上货币大量的电子化,成本无限接近于零。这简直是合法的”抢劫“嘛!
试想一下,面对这么大的诱惑,哪家政府扛得住?如果不受约束,可以无限增发货币,还有哪家政府会有负债?
绕了一圈,回到起点。
不同于皇权的时代,现代国家的政府,都是有限政府,货币发行权在央行,不在政府。当然,这跟欧洲的封建制度关系颇大。国王们的权力受到诸多领主们的制约,使他们不能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。当某个国王打钱缺钱时,他要找领主们或富豪们去借钱。
打胜了还钱,打败了下台!对一个国王来说,蛮残酷的吧。为了调和两者的矛盾,国债就应运而生了。国债发行其实是场买卖,有买卖就有吆喝,要发行就要推销。
”借我一笔钱,我去揍那小子一顿,得了钱,大家一块分!“于是认购者蜂拥而上。结果,让人揍一顿还倒赔一笔医药费。投资者也没办法,买卖自由,认赌就要服输嘛。
为了对冲风险,就有了国债交易市场,曾经国王所面临的考验全部留给了投资者。滑铁卢战役时,由于消息传播主要靠腿,先到的假消息导致英国国债的价格大幅下跌。有人一战成名,有人身败名裂,惨烈程度不输于战争,但风险自负,与人无怨。
美国国债的发行基本延续着这样的路子。美国政府不享有货币发行权,但美国又是个低税率国家,当税收不能覆盖支出的时候,就由财政部去美国的央行”美联储“去借,或者兜售给本国或外国投资者,包括外国政府,国债就相当于一张借条。
这张”借条“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:1、约束着美国政府,使它不能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;2、给投资者高额收益,让他们共享”铸币税“;3、回收对外贸易中输出的美元,避免美元被大量囤积,导致意外的通货紧缩(像中国的明清两朝,官家和民间都有囤银积财的喜好,严重消弱了经济活力)。
而那些和美国做生意又买了美债的国家,才是值得担心的。货物全给人家了,自己就得一张借条。虽然得了点高息,总有点顿了一锅肉只喝一口汤的尴尬。老百姓就更悲戚了,还得承受输入性通货膨胀。至于怎么输入的,在这里就不说了,说多了不好!
那不买美债行吗?行,美股也可以买,但您不是巴菲特呀。美股、私募股权、公司债,比较一圈下来,还是美债最安全。
说归了齐,在债务属性上,美债跟美元没有太大的差别,因为货币本身就是政府对社会大众的负债。所以,有息的美债跟无息的美元一比,还倒成了好东西。
美债从来就不是一个数额有多大的问题,只要美国还是那个美国,再多的美债那都不是事!
"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