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亲,我也是一位母亲,有一5岁半的女儿。
怀孕时,有人根据我的肚型,信誓旦旦地说我怀了男孩——搞得我很不开心。人家想要女儿。
为啥?当时固执地认为女孩乖、可爱,能让大人少费神。可真生了女儿,发现养女孩并不比养男孩轻松:
- 女孩需要更多的漂亮衣服、精致玩具、才艺学习等,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投入;
- 女孩心思更细腻,生性敏感,需要家长在情绪疏导上更有耐心,这对家长来说是很大的挑战;
- 女孩更需要保护,针对女孩的伤害是远比男孩多的;
- 社会对女孩的期待很低(比如女孩数学不如男孩,女孩相夫教子就可以),想让女孩出息,家长必须想法“对抗全世界的偏执思想”……
如果生了孩子,随便养大也就算了,但作为有追求的妈妈,我们会各种学习、找攻略。经过这几年的努力,我总结了一些方法,现在分享出来,希望和亲一起学习、一起努力。
1 不要把社会对女孩的偏见,带进家里:千万别给女孩贴标签
你是不是从小到大听惯了这样的话:
- 女孩不如男孩聪明,女孩就是不擅长数理化;
- 女孩的成就普遍不如男孩,无论企业还是国家,身居要职的都是男人;
- 女子无才便是德,学习那么好有什么用,将来不是还要嫁人做家务;
- 女人负责貌美如花,男人负责挣钱养家。头发长见识短……
说句实话,我曾经也被这些话影响。
上学时,老师总说:女孩不如男孩聪明,男孩更擅长数理化,女孩应选文科。听到这样的话,我心里很难受,虽然我自己学得很好,但也禁不住产生自我怀疑。
当我走入社会,发现:确如前人所言,无论公司还是政坛领袖,好像都是男士;更多的女人在成家之后选择做全职太太,负责“主内”。
我结婚后,当我给孩子买书,婆婆总说:小女孩笨点儿也没啥,反正要嫁人的。多学学做家务就行,不用乱花钱。还会抱怨我不给老公做饭、洗衣,说女人就该做家务,我不是个好妻子。
这话让人听着不舒服,难道这就是女人的宿命?
曾经在一个文化节目中,看到其他男士在解释女人德行的时候说:三从四德,出嫁从夫……于丹教授立马反驳:按照当时那套标准,像我这样的女人就只能待在家了。那是以前社会对女人的偏见,现在男女平等,不仅包括工作机会、社会地位的平等,还应在观念上平等。
这话点醒了我。现在虽然女人地位提高,但社会观念还是给男女提出了不同的标准。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,不一定就是对的。
后来,我读了认知科学家魏坤琳的书《聪明养育》,并关注了他创办的公众号,了解了许多关于大脑的知识,受益良多。这几点对我的育儿很有指导:
- 女孩和男孩的大脑各有优势,并不能简单地说男孩比女孩聪明。智商有遗传因素,但后天的培养很重要;
- 女孩刚出生在空间认知上不如男孩(很多女人迷方向),但通过后天的培养,比如玩积木、多说方位词,对女孩有帮助;
- 权威的期待、社会的期待会影响孩子们对自己的看法。比如家长、老师觉得女孩不如男孩,女孩就会倾向于觉得自己不行。这就是“罗森塔尔效应”;
- 社会偏见给女人的上升设置了天花板,女人自己也倾向于相信;女人其实学习也好、干得也好,只是她们的性格让她们没有那么大的意愿来参与竞争,所以会看到“身居要职”的女人少。
各种认知科学、脑科学都证实:女孩并不男孩差,不存在男孩智商优于女孩一说。于是,根据自己学到的,我在“破除刻板印象方面”是这样保护女儿的:
- 社会观念我改变不了,但我自己不秉持这样的观点,不给女儿固定角色:告诉女儿科学事实,女人的大脑跟男人相比,不差;女孩和男孩是平等的,不要觉得自己只能做某些事;
- 给女儿更多的机会。鼓励她参加各种活动,没有“男孩能玩的,女孩能玩的”这种区分。并不特别鼓励女儿学舞蹈、音乐,而是多样尝试后让她自己选择;
- 鼓励孩子不仅跟女孩玩儿,也跟男孩玩儿,这样丰富她的体验,能帮孩子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,更加全面地发展。
综上所述:我觉得养育女孩,第一项就是不要给自己的女儿性别限制。首先破除自己的“性别刻板印象”,让女儿得到更多的机会。
2 根据女孩的成长特点,帮助自己的孩子
前一条说到,养育女孩,不能有“性别刻板印象”,但男孩和女孩毕竟有性别差异,这些生理差异也会引起一些行为差异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女孩的特点、再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,个性化地养育自己的孩子。
在这方面我的参考书是,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·比达尔夫的书《养育女孩》。
这本书将女孩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,分别就每个阶段父母应做的事情做了说明,给万千家庭带来指导。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根据他的书,我是如何养育自己女儿的。
第一个阶段0-2岁、第二个阶段是2-5岁,在这两个阶段,比达尔夫的观点和其他心理学家没有什么不同:无论男孩女孩,在这两个阶段都要给孩子足够的爱,积极的回应;给孩子充足探索的机会,满足他们的好奇心。
结合上一条的叙述:无论男孩女孩都不要设限,让他们尽可能地多探索,满足好奇心,为下一阶段做准备。
第三个阶段是5-10岁,在这一阶段,无论男孩女孩都开始自己的性别认同,表现出差别。
这段时期,男孩特别爱和男孩玩儿,女孩爱和女孩玩儿。
在和朋友相处方面,男孩之间大大咧咧,女孩则把朋友看得特别重,如果和朋友闹别扭了,会伤心好多天。
在这个阶段女孩最需要的是社交技巧。这很重要,因为人最终走上社会,必须学会人际互动,以便更好地工作;学会跟朋友保持高质量的关系,人生便能更幸福。
我女儿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,我也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。我觉得教孩子学会交往,以下几点父母需要教给孩子:
- 懂得分享,懂得放弃一些东西,才能换来朋友的陪伴和跟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:跟朋友在一起不能太自我。对于小孩子来说,这点儿非常难,但我们可以通过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教他们——故事,故事就是孩子能听懂的语言。
我的方法是给孩子看动画片,最近我发现一部非常好看的动画片《布鲁伊》,其中有一集是《老奶奶》:布鲁伊和宾果发生了矛盾,妈妈让布鲁伊想想,是自己赢重要还是和宾果玩儿比较重要。最终布鲁伊想到办法,跟宾果重归于好。
这个故事的妙处在于:让孩子想一个答案,然后根据这个答案,调节自己的行为。每次孩子和朋友发生矛盾,我就用这个故事引导孩子:想想布鲁伊,你现在是想和朋友玩儿,还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?
- 有同理心,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。
人人都从自己角度想问题,各自为政,相处便不会愉快。有同理心,从他人角度想,便更能照顾别人的感受。同理心帮大家达成共同目的,更融洽地玩耍。
在培养同理心上,每次读绘本我都会让孩子思考书中人物是如何想的;看动画片时,让孩子猜猜人物的心境;或者做一些游戏,表现出伤心、快乐、忧愁等,让孩子说说自己该如何表现,如何行事。
这样锻炼下来,孩子更能体谅别人了。
- 尊重他人,礼貌待人。
这点儿很好理解,不礼貌的孩子,总是霸道,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,她是不会受到同伴欢迎的。
这点儿我觉得父母做榜样很重要:在他人说话时认真倾听,意见不合时不急于批评别人,说话有礼貌尊重他人的物权。
孩子无时无刻都在模仿父母,我们的做法对他们有很大的指导意义。
第四、第五个阶段是10岁以后,属于青春期了。目前我家姑娘还没有进行到这个阶段,所以为娘没有做过研究。如果大家感兴趣,可以自己去读读这本《养育女孩》。
3 做好情绪管理
情绪管理不仅包括自己的还有孩子的。
女孩生性敏感,心思细腻。她们容易陷入情绪中,我们做家长的要帮孩子做好情绪管理。
在这点儿上我觉得有个一简便方法,那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绪粒度。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莉莎·福德曼·巴瑞特的书《情绪》中提到的一个概念。
所谓情绪粒度,简单来说就是情绪感知能力。比如悲伤,我们只会说我好伤心,但情绪粒度高的人却能区分“轻微的悲伤、痛哭、悲痛欲绝……”,也就是情绪粒度高的人情绪感应更有层次。
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,多给孩子讲情绪词语,就能提高孩子们的情绪粒度,帮人更好地控制情绪——大脑知道自己到底如何了,就能更好地找方法来解决困局。
我平时就喜欢给孩子讲情绪词语,还会带孩子表演各种情绪,体验绘本中人物的情绪等;还会发明一些专属于自己的情绪词语,比如“吃不到冰淇淋的痛苦,喊着糖般的欢乐”;我还带孩子学习英语中的情绪词汇,如此她理解的更多,更能控制自己。
而这种方法对我自己也有用,作为妈妈,在孩子情绪失控时,能绷住自己,很重要。另外我还会不断地学习情绪控制之法,以期给孩子更大帮助。
4 女孩的保护
最近爆出很多女孩被性侵丑闻。
相信有女孩的家长都很担忧。保护自己的女孩远离性侵,第一步就是给她们科学的性教育。
这方面我不是专家,但我会学习。从网上付费一些课程,这些课程建议家长做到3点:了解自己的身体,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性知识、生理知识;有身体权:他人必须尊重你的身体,哪怕是碰手也得经过允许;长大些,让孩子知道性安全要注意什么。
如果不好开口,也可以利用绘本和一些科普书籍。这些书籍网上都有,这里不再多说。
好了,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。
总结起来就是:不要对女孩有“性别刻板印象”,从家长做起,让女孩多探索,不给女孩贴标签;注意女孩的保护和情绪疏导;在孩子0-5岁期间,给予足够的爱,积极回应,保护孩子的探索热情;在5-10岁,帮孩子交朋友,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基础。
这让我想到了《教养的迷思》里面说:其实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,在同龄人中有朋友、有快乐、有自豪感,对孩子特别重要。所以,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后盾,提供支持,帮他们在同龄人中“站住脚”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养育女孩的家长更应该交给孩子社交技巧,帮他们交朋友。
养孩子不易,但“养娃值得”。
最后用一段《养育女孩》这本书中作者的话来结尾:
有朝一日,当你的女儿长大,你能看到她如今拥有的优秀品质,和你给她的美好童年之间有那么明显的关联。这令你感到无比的骄傲。即便你从她身边离开,你相信这么一位优秀的女儿会继续生活,并且把你教她的一起在传给她的后代。愿我们的女儿们,都能向阳生长,无惧风雨,绽放异彩。
"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