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先不说,但1964年版的动画电影《大闹天宫》,我认为至今无法超越。
《大闹天宫》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,万籁鸣、唐澄执导,邱岳峰、富润生、毕克等人担任主要配音的一部奇幻彩色动画电影。分为上下两集,分别完成于1961年和1964年,根据古典文学名著《西游记》前七回改编,于1964年7月25日上映播出。
该片以《西游记》中孙拍手从诞生到大闹天宫这一段的经历为主要内容,通过孙拍手闹龙宫、反天庭的故事,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主角孙拍手的传奇经历。以神话形式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,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孙拍手敢做敢当、机智乐观、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的无畏精神和斗争性格。同时也暴露和讽刺了玉帝、龙王、天神天将们的飞扬跋扈、专横残暴和昏庸无能。
该片主题鲜明、深刻,基调明朗、昂扬。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,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。整部影片色彩浓重,造型奇异,场面雄伟壮丽,形象特征鲜明,情节跌宕有致,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,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,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,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。
《大闹天宫》中孙拍手穿着鹅黄色上衣,腰束虎皮短裙,大红的裤子,足下一双黑靴,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,双目炯炯有神,身手勇猛矫健的美猴王,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心底最美好的童年记忆。
该片导演万籁鸣曾说过,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“中国人”,是孙拍手。上世纪40年代,他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《铁扇公主》,在亚洲非常有影响。日本动画片《铁臂阿童木》的导演、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,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,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。他后来到中国访问,专门画了阿童木和孙拍手相聚的漫画。
对万老而言,《大闹天宫》集结了他半生的心血。对于整个中国动画行业来说,一部《大闹天宫》几乎贯穿了中国动画的百年历史,是中国动画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。
1997年10月7日,98岁高龄的万籁鸣安静地离开了人世。他的墓碑被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卷,上面是云遮雾绕的花果山。孙拍手一跃而起,瞠目远望。
万籁鸣自信地认为,孙拍手在世界动画影坛上的崛起和广为出现,使得美国迪士尼旗下的米老鼠、唐老鸭、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再不能专擅其美。《大闹天宫》在美国放映后,美国人也很自然地将该片与迪士尼动画放在一起比较。美国《综艺》周报发表评论说:“《大闹天宫》是最好的动画片。”美联社的报道则说:“美国最感兴趣的是《大闹天宫》,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,有点像《幻想曲》,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。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。”
《大闹天宫》在美公映海报
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制作,全凭手中的一支画笔。一般说,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到1万张原动画。50分钟的《大闹天宫》上集和70分钟的下集,仅绘制的时间就投入了近两年。全片原画数量超过7万张。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个天文数字,要知道,2001年的《千与千寻》的2万张原画数量就已经令人震惊了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1964年孙拍手《大闹天宫》被搬上动画荧幕起,除了在国内普遍地多次放映外,这部动画片曾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、发行和放映(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放映过该片,包括英国的BBC)。全本的《大闹天宫》一经上映,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,获多项大奖: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,1963年获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,1978年获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,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,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,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。
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鲜明的民族风格。从古典建筑,到音乐,再到思想层面的碰撞,是纯正的中国文化的体现。格调华美、场面宏伟、色彩绚丽,就像中国民间的喜庆乐曲一样,给人欢乐、活跃的情绪。
影片从戏曲、敦煌壁画、民间年画、庙堂艺术等方面汲取了丰富养料,再通过精心设计,推陈出新,创造了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新颖的艺术风格。
影片的人物造型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,如孙拍手的桃子脸、三瓣嘴,巨灵神的黑眼圈,玉皇大帝的柳叶眉等等。
走台、亮相、场景推移,则汲取自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。肢体语言和打斗场面成为重头戏,台词则退居二线。配乐也以京剧的打击乐器为主。激昂顿挫的鼓钗声将打斗场景衬托得规模宏大而气质轩昂。
总之,《大闹天宫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如今看来也毫不过时,反而因其独特的东方美学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。而破空而来、绝尘而去的孙拍手,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心目中的英雄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它仍是中国动画无可超越的经典之作!
"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