筱文艳老师,淮剧表演艺术家、有名淮剧演员、淮剧名家、淮剧大师。
1922年的初春,料峭的春寒中,苏北淮安的一户贫苦人家,一个女婴呱呱坠地,很多年之后,她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,她就是有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,筱文艳的诞生,带给父母的并不是喜悦,而是关于生计的无穷烦恼。自己亲生父母姓什么叫什么,究竟在什么县也不清楚,反正是苏北,那时候她5岁到上海,开始家里水荒,她爸爸将她骑在他脖子上救出门,要淹死了,大水。后来么又干荒,家里实在活不下去。爸爸妈妈就想办法到上海来谋生。那时候筱文艳才5岁,肚子饿要哭的,一哭之后,惊动了隔壁亭子间的张姓人家,这个张姓人家刚刚死了女儿,说起年龄和筱文艳差不多,那么这样以后呢,就和他们商量,妈妈没办法就把她卖了,卖给一个姓张的,她小名叫小喜子,这个记得。
小喜子是筱文艳的乳名,五岁这一年,她才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正式名字。原来亲生父母给她起的名字叫小喜子,到了张家之后依旧叫小喜子,读书报名的时候,还是叫小喜子。那么校长看到以后,想给她起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,养父姓张,筱文艳又非常勤劳、勤快,所以取名叫张士勤。张少卿这个父亲,养父他在淮剧剧场门口检票,经常让她看戏,她五岁六岁搬到民乐戏院,就是永年路,她的养父母对她是很关心的,教育也很严格的。
然而命运似乎对于小喜子格外苛刻,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能够维持多久,张家又遭遇了灭顶之灾。养母在她11岁的时候死了,养父2年后也死了,临死把她送给姓刘的家里,养父说,小喜子,你妈死了,我走了,你就到刘家去,我借他60块,你就到他家里去吧,她才知道,把她送给刘家是他欠刘家60块钱。人们常说人生如戏,半个多世纪以后,淮剧《牙痕记》被再次搬上舞台,两度被卖的相似经历,总会让筱文艳想起自己命运多舛的童年。把她送给开戏院的老板,给他做女儿,实际上是丫头,到他家给他们打扫卫生,搞好了之后,他们家的房子住在前台,有个花楼,楼上就可以看到戏,她得到这方面的学习机会,常常看戏。
民乐大戏院,筱文艳住在剧场上面一个平台上,平台上是铁皮搭的小房间,那种木头房子,这种房子起什么作用,就是给演员住的,刘家有四间非常敞亮的朝南房子,不给她住,她同这些演员住一起,一个铁皮房间里,铁皮房子可想而知的,冬天冷得要命,夏天像蒸笼一样。三楼老艺人都住在那儿,真好,这些老先生非常爱护她,说没娘没老子真可怜,她也喜欢给人家帮帮忙,跑跑腿、做做事,一些老艺人洗衣服,她就给他们洗。聪明懂事的小喜子,很讨老艺人们的喜欢,闲暇之余,他们也会教小喜子哼唱几句,就是教自己的徒弟往往也不避着小喜子。有的老先生家里女儿、徒弟,教他们教不会,她在旁边听会了,会了唱给他们听,老先生说这个小丫头太聪明了,再这样的话,我们的戏马上就要教光了。从小,她觉得不下苦功,不努力是不行的。
当时刘家的戏院既演淮剧又演京剧、昆曲等其他剧种,好学的小喜子就这么零敲碎打地也学了一肚子戏,可她却始终没有正式拜师学艺的机会,但是这些老师,过去戏院京淮两派,又唱京戏又演淮剧,开锣戏是淮剧,后面的大戏,过去的连台本戏、家庭戏是淮剧,演到朝廷戏就是京剧,她得益不浅。老师教她很多戏,她学的老师有京剧也有唱昆曲的,还有一些老艺人,苏北有两路戏,一个是淮戏、淮调;一个是盐城的叫拉调,拉调和淮调是两派,她得益不浅,这些老先生都教她。老先生叫苏维连,一个老先生,肚腹很宽的,他念她可怜,有人说她是“无师之徒”,他说哪个说“无师之徒”,我就收她做徒弟,他说小喜子,她说我没有钱办酒拜师,他说不要,你就当着人磕三个头,她就当着人磕了头,就拜了这个老师,可惜苏老先生不久就离开了戏院,小喜子又一次成了“无师之徒”。学戏虽然艰苦,小喜子却是乐在其中。她曾自言,我学戏非常艰苦的,给开戏院的刘老板家,事情做完了去学,早上练功,他们又不把她拜给人家做学生,就靠她跟一些老师,帮人家忙,早上五点钟她就起来了就学。她苦是苦的,也很甜的。这些老艺人十分疼爱她,教她戏,她学戏又快,有的老先生讲,你这样学把我的肚子都学空了,没得几出戏留下来。太好了,太好了。还有笑话也挺多的。一个老先生,他叫她到他家里拿一个相貂,就是孟丽君戴的那个宰相的帽子,当时她不懂,她就跑到他家,哪里有香蕉,她说没有,没有,要不就这个,就这个带去看看,桌上、家里没有香蕉,笑话蛮多的。
小喜子的天赋让老先生们欣喜不已,他们觉得这样一块学戏的好苗子实在不应该埋没。然而小喜子学戏是偷偷进行的,刘家的养父母并不知情。好多的他们家乡的民间的戏,都有娃娃生、娃娃旦,因此老板开始没让她学,后来后台老先生说,刘老板你们家没有一个小娃娃生,他说这到底怎么办呢,有娃娃旦没有娃娃生,他没办法,到哪里去请小孩,他说你小喜子,她小名叫小喜子,小喜子不是挺好,叫小喜子去演。刘老板还不知道,她不会唱,你让她唱唱看,实际上她学了好多戏了,这样她就一上台,演了一个刘聚宝。心情又高兴又紧张,第一次登台,她学么学的是小旦,现在叫她演小生,让她很紧张,她就拼命要将它唱好,唱得用劲。调门已经冲过了,冲过去还要用劲,就没数了,自己无法掌握了,就这样子,老生先讲,你蛮好的,自己出自己洋相。
在她演戏的过程当中,也是艰苦的,因为起早晚上睡得晚,冬天穿得很单薄,没有什么绒线裤棉毛裤,就单裤子,从7点到12点那么多时间,因此这样不怕苦不怕累,看到老先生的戏就是学,千学不如一见,看了他们戏等于教了,有时候老先生教她的戏,还有点保守,但他对观众不保守的,她想这里他没教自己,自己也学会了。她当时的小名叫小喜子,后来说明书上印小喜子,老先生说你怎么叫这个名字,改一改,很难听的,她说改什么,他说你家姓什么,她只晓得姓张,他说有个唱京戏的叫张文艳,唱得很红的。你就叫筱文艳好了,就这样把她的名字定下来,从此小喜子有了一个新的名字,而伴随着筱文艳这三个字的出现,小喜子的人生也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。
筱文艳在戏台上渐渐长大,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刘家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,大概是十五岁左右,刘家就动脑筋了,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,刘家有个内侄,刘大妈子哥哥的儿子,第二个儿子,一直在刘家帮忙的,筱文艳她的先生他姓陈,叫陈玉虎,他也在刘家,是亲戚,但是没把他当亲戚,做小伙计,给他们放车,油漆车子、做套子、放黄包车,刘家有辆黄包车。他们两个常见面,他们跟他们提到亲事这个问题,她心里在想,看看他为人还是很老实,很好很勤劳,他们两人都是贫苦人家,他爸爸也是农民,挺好的。按道理说已经成家立业了,那你应该在经济上面宽松些,并不这样的。小孩生出来要洗尿布,刘家就把一块肥皂切成四块,四小块当一块用,如果刘家不高兴的话,切成八小块。刘家无休止的压榨,终于让筱文艳忍无可忍,她和丈夫一起离开了刘家,离开了民乐戏院。在各个不同剧场演出的过程中,筱文艳遇到了她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机遇。
她到了1939年和何叫天老师在一起,他们到了高升大戏院演戏,演的是《七世姻缘》,这个《七世姻缘》是怎么一回事呢,就是讲七对青年男女,就好像这一辈子两个人恩爱,但是没有圆满,结果都死掉了。下一辈后来投胎转世了,等于下一辈又成了另外一对男女,比如前面一对是梁山伯祝英台,后面一对又变成另外两个人物,就这样七世,这一对青年人好像都没有团圆过,都是种悲剧。《七世姻缘》在高升大戏院连演三个月,几乎场场爆满,筱文艳在淮剧曲调上的创新尝试,让观众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。她这时候唱红了,因为他们的老先生是唱老拉调,她要唱老拉调跟胡氏表嫂争论,她不让她读书,说她去找丈夫,她很气没有办法表现。有一天,筱文艳睡在床上,旁边是女儿,一边拍女儿,人家唱摇篮曲,她哼淮剧,哄女儿不要正儿八经的,就自己自由发挥唱了,唱的内容就是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里面内容。她唱得自己感到吃惊了,好像非常自由地抒发了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。她就把曲调改了一下,她不唱老拉调,老拉调太低沉了,没有发展性格的语言曲调。第二个,她想唱淮调,淮调又太硬了,就是上海人讲太硬了,也不符合这个人物,她就把它改革了一下。它有一个当时日本人侵略中国,人民也有一股子气,都是哀哀怨怨的不行,有起伏曲调有变化,大家也高兴。
一时间筱文艳三个字成了金字招牌,筱文艳创造的新曲调,不仅令苏北老乡沉醉,也受到了许多外乡人的喜爱,这个新曲调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。观众对她起名叫自由调,筱文艳自由调挺好的,后来就叫自由调。自由调有好处,一个是唱腔、旋律比较明快,也可以变化,根据人物的感情、喜怒哀乐,它不是像老的唱腔,像老拉调老是一个节奏,它也能快、也能翻高走低,这样子一个变化,观众叫自由调,她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自由调。
",